商务新闻网太原讯 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统筹协调与多部门协同发力下,山西省重点工程 —— 阳光三极智能煤矿感知装备产业化项目日前进入建设攻坚阶段。作为落实能源革命与智能化转型的标志性项目,其建成投产后将形成智能煤矿装备研发制造一体化能力,预计带动区域产业链产值增长超 10 亿元,为全省传统产业迭代与新兴动能集聚注入强劲动力。

重点工程提速:智能化装备赋能能源革命
该项目位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总投资 8.5 亿元,规划建设智能传感器生产线、矿山物联网研发中心及检测认证平台。项目聚焦煤矿智能化改造核心需求,研发生产高精度地质感知、智能瓦斯监测等装备,填补山西在高端煤矿感知装备领域的国产化空白。截至目前,主体厂房钢结构吊装完成 60%,研发中心进入机电安装阶段,预计 2025 年第四季度试生产。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落地是示范区 “链主” 企业培育战略的关键落子。通过引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阳光三极,将带动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终端等配套产业集聚,形成 “研发 – 制造 – 服务” 全产业链生态,助力山西从煤炭资源大省向智能装备制造强省跨越。
改革纵深推进:多维突破构建转型新生态
阳光三极项目的加速推进,是山西以改革破局、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前,全省正以系统思维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空间重构:打造新质生产力承载平台
深化 “1+11” 转型综改示范区体系建设,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精准匹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聚焦 “六新” 突破,2024 年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 2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 800 亿元;晋城、晋中、大同 3 个国家级经开区在全国考核中排名提升超 20 位,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通过 “管委会 + 公司” 改革、”标准地 + 承诺制” 等制度创新,示范区土地投资强度较改革前提升 35%,项目落地周期缩短 40%。
动能转换:能源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
高质量收官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2024 年全省智能化煤矿达 268 座、居全国第二,煤炭先进产能占比 83%,非常规天然气产量 167.2 亿立方米(同比 + 12.7%)。与此同时,”绿色能源 +” 模式加速落地 —— 晋北风光储基地建成投产,吕梁氢能重卡示范线投入运营,形成 “煤电风光储氢” 多能互补格局。产业链培育成效显著,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半导体产业集群产值增长 45%,吕梁白酒专业镇营收突破 200 亿元,产业集群对 GDP 贡献率提升至 38%。
活力释放: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
纵深推进国企改革 “1551” 创新工程,建立省属企业战略使命评价体系,2024 年国企研发投入强度达 2.8%,较改革前提升 1.2 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0 条” 政策精准滴灌,”晋企通” 平台累计解决企业诉求 1.2 万件,民间投资占比提升至 42%。金融赋能成效凸显,2024 年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增长 13.7%,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达 28.4%,市场主体总量突破 480 万户,同比增长 11%。
改革方法论:系统集成提升综合效能
山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十二次会议明确,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构建 “责任闭环 + 协同联动” 推进机制。聚焦标志性改革,山西正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一网通办” 事项覆盖率达 98%;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开发区改革,实施 “三化三制” 升级版,开发区工业投资占比提升至 55%。
“我们坚持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依赖路径,让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山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 “两个转型”,实施十大牵引性改革,确保到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 28%,为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