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7月9日电 近期,中国政府在十余天内密集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从税收优惠、流程简化到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维度形成政策合力,为外资企业扩大境内再投资扫清障碍。这些举措既是落实《2025 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中 “加大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支持力度” 要求的具体实践,更向全球资本释放出 “愿投敢投” 的明确信号。
税收优惠升级:锁定长期投资 降低资本成本
6 月 30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联合发布税收抵免新政,明确境外投资者在 2025 年至 2028 年间,以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进行符合条件的境内直接投资,可按投资额的 10% 抵免当年应纳税额,不足部分可结转后续年度。若中外税收协定中股息税率低于 10%,则适用协定税率。
该政策是对 2018 年 “外资利润再投资暂免预提所得税” 政策的深化。2018 年政策已将适用范围从鼓励类项目扩展至所有非禁止领域,而此次新政通过 “税额抵免” 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指出,这一调整直击外资企业 “利润再投资成本高” 的痛点,将显著提升长期投资意愿。
新政同时明确五项适用条件,凸显 “鼓励长期主义” 导向:一是投资资金需来源于境内企业实际分配的股息红利;二是投资形式限于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不含普通上市公司股份交易);三是被投产业需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四是投资持有期不得少于 5 年;五是资金或资产需直接划转至被投方,严禁中间周转或代持。这些条件既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也引导外资深耕中国市场。
流程持续优化:信息报送与外汇管理双重松绑
在税收政策落地前后,配套便利化措施同步推进。6 月 25 日,商务部启动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信息报告试点,江苏、上海、天津等 8 个涵盖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省市率先实施。试点地区外资企业通过企业登记系统即可完成投资初始及变更信息报送,无需额外向商务部门提交纸质材料,大幅简化跨区域投资手续。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分析称,试点地区的差异化布局将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而统一信息报送系统的建立,更有助于打破地域壁垒,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基础。
外汇管理层面,国家外汇管理局 6 月 18 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登记政策从试点地区推广至全国。回溯来看,该政策自 2022 年起在 12 地试点,2024 年扩展至 5 省,此次全国推广意味着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无需再办理外汇登记,资金使用效率将显著提升。
此外,“科汇通” 政策也将从部分地区推广至全国,便利境内非企业科研机构接收境外资金,进一步畅通外资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渠道。
政策协同发力:夯实外资 “长期深耕” 制度基础
从税收优惠到流程简化,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系列政策形成 “组合拳” 效应。业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外资管理从 “招商引资” 向 “招商引智”“招商稳商” 转变,通过制度型开放为外资提供稳定预期。
中国贸促会调研显示,超八成受访外资企业将 “政策稳定性” 和 “市场成长性” 列为在华长期投资的核心考量。此次政策既降低短期投资成本,又通过 5 年持有期等设计引导长期布局,与外资企业 “深耕中国市场” 的战略需求高度契合。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预计更多跨国企业将加快把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中国,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
陈斌 香港招商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