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 □ 李彬彬
“地上千载变幻,地下一世繁华。” 当秋日余晖洒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类夯土肌理建筑上,流线型钢结构与古朴质感碰撞出的“废土美学”,瞬间将游客带入1400年前的北齐时空。这座建在考古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凭借“原址保护+科技活化”的创新模式,开馆不到两年便成为太原文旅“宝藏打卡地”。

步入馆内,地下8米深处的徐显秀墓原址是首个震撼点。透过玻璃幕墙,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齐墓葬原貌清晰可见,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壁画铺满墓道与墓室,其面积之大、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实属罕见[__LINK_ICON]。“这里的壁画是‘活的历史教材’,”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我们采用‘原址保护+高比例实物展’模式,串联起徐显秀墓、娄叡墓等4座北齐高规格墓葬的壁画遗存,构建起立体的北齐文化图景。”

在真迹展厅,被誉为“改写中国美术史”的《鞍马游骑图》尤为瞩目。这幅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杰作,以铁线勾勒技法描绘出200余匹神态各异的骏马,其中马匹眼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似在与人对视[__LINK_ICON]。隔壁墓室北壁的《宴饮图》则尽显北齐绘画水准,画家以疏密得当的线条和晕染技法,再现了贵族宴飨的盛景,壁画中西域人物与中原服饰的交融,正是北齐晋阳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生动佐证[__LINK_ICON]。
科技赋能让千年壁画“活”了起来。在数字化展厅,戴上VR眼镜,游客便可“走进”《宴饮图》,亲眼目睹徐显秀夫妇举杯宴饮、胡乐伎奏乐的场景;互动投影墙前,只需拨动虚拟琵琶弦,便能与壁画乐伎“共奏一曲”;穹隆顶环幕上,九原岗墓的《升天图》通过声光电技术动了起来,神话场景触手可及[__LINK_ICON]。“这种‘人在画中游’的体验太奇妙了,孩子通过答题触发乐手演奏,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北齐文化知识。”一位带娃参观的家长感慨道。

北齐壁画的艺术魅力早已跨越时空。画家陈丹青曾评价,北齐壁画代表中国线条美学的最高境界,可与埃及、罗马壁画媲美。馆内壁画以红、黄、蓝、绿为主色调,通过铁线描的粗细、疏密变化,将人物神情、马匹肌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既展现“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又暗藏民族融合的历史密码。从娄叡墓壁画中西域驼队的征途,到徐显秀墓中镶嵌宝石的戒指,无不诉说着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故事。

临近闭馆,文创区里以壁画元素设计的丝巾、书签仍吸引着游客驻足。“我们希望通过‘保护+展示+传承’的闭环,让北齐壁画从考古遗存变成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王江表示。这座藏在晋阳大地上的博物馆,正以文物为媒、科技为桥,让千年丹青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华。
注:参观需提前通过公众号预约,真迹展厅禁止拍照,馆内温度较低建议备薄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