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跨越千年的 “中国情人节” 非遗传承焕发时代新韵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每当吟诵起这首古诗,那充满浪漫色彩的七夕节便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七夕,这个承载着千年爱情传说的节日,被人们赋予了 “中国情人节” 的美誉,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七夕:跨越千年的 “中国情人节” 非遗传承焕发时代新韵

七夕节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它最初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星宿的崇拜,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逐渐演绎成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此时的牵牛、织女二星,只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勤劳形象。到了战国末期秦朝初年,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秦简《日书》中记载 “牵牛以取 (娶) 织女,不果,三弃” ,同时民间将传说中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日子视为婚嫁禁忌日。​

两汉时期,七夕由禁忌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节俗主题逐渐演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并在传统历法重日为节习俗的影响下,确定在了七月七日。这一时期,牛郎织女被赋予了男耕女织的人物形象,融入了七夕节的内容。《淮南万毕术》《风俗通义》中记载了 “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 和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的说法,牛郎织女的故事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满足了民众的情感需求,随之出现了 “七夕夜看牛郎织女相会” 的活动。汉武帝时期,民间流传 “汉武帝七夕会王母” 的神话故事,使得七夕更为流行,宫内还流行以穿七孔针为主要内容的乞巧风俗,以及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等活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系五色缕,用来祈求夫妻恩爱和睦的风俗,《七夕曝衣篇》记载了为防止衣物、书籍霉变的曝衣、晒书的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节增加了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祈求福寿子嗣的节俗。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蛛丝乞巧风俗。唐代,宫廷内外流行七夕乞巧,宫廷专门设立主管进献七孔针的机构。唐代女性在乞巧活动前,要举行拜星仪式,对月许愿求子、求恩爱、求心灵手巧等。这一时期反映七夕乞巧风俗流行的画作、诗篇比比皆是,全唐诗中吟咏七夕的诗篇近千首。宋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加完善,增加了 “喜鹊因架桥被踩秃头” 的情节。民间丢巧针、穿针乞巧等风俗更流行,还设立了 “乞巧市、乞巧楼” 专卖巧果等食品。摩诃罗的形象传入中国后,被本土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的泥制土偶,用来乞巧和祈求多子多福。元代的乞巧市被称为 “女孩儿节”,宦官、士人会搭建大棚,邀请亲眷、小姐、女流参加巧节会。明清两代,过七夕节更加普遍,京城内外形成 “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 的投针于水的乞巧风俗,百姓还会用乞果或偕花果用来祭拜双星。然而,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政府取消农历纪年改公历纪年,七夕节的庆祝活动由盛转衰。​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趣味与浪漫。乞巧,无疑是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它是中国妇女勤劳、智慧的生动写照。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女孩对月穿针乞巧,寄予儿孙满堂、家族繁衍、后代兴旺的希望。流传最久的乞巧方式是 “穿针乞巧”,穿得最快的可谓是最有智巧的,叫做得巧。还有 “喜蛛应巧”,把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盖观察蜘蛛在盒中的织网情况,如果织得又圆又密,那便是巧兆,姑娘能获得圆满的爱情。中国南北方的乞巧习俗存在一些差异,南方讲究结彩楼、穿七孔针,以比试女红;北方有丢巧针于水中的习俗。在广州,姑娘们预先备好编制的工艺品,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 “拜仙禾” 和 “拜神菜”。甘肃陇南地区,乡民在七夕来临之前,把绿豆、豌豆等豆类或小麦之类放盆中,培育成苗,五六寸到一尺长左右以作为七夕乞巧供品,也谓之 “种生” 。​

七夕的食俗也别具特色,应节食品中,巧果最为出名。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形状多样,有圆形、菱形等,上面还会印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手巧的女子还可以捏塑出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桌子上还会有当作祭拜的供品五子 (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是少女、少妇们在 “拜织女、祷告” 后的食物。在北方,巧食多为面食。比如,山东民间七夕流行吃云面,云面是用面粉和露水制成,据说吃它能得巧。山东各地还流行七夕生巧芽、吃巧饭的风俗,在潍县流行由各家提供米麦等食材共同做饭,称为乞巧饭。在福建,会让织女品尝瓜果,以求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女人们不仅乞巧,而且还会乞子、乞寿、乞美或乞爱情。​

系五色缕也是七夕的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西汉宫廷,这是一种祈求夫妻恩爱的风俗。汉代流行的曝衣、晒书风俗,在七月七日陈晒衣服和经书,主要是为了防止衣物、书籍虫蛀霉变。并且在科举制度产生后,读书人把七夕叫 “魁星节”,又称 “晒书节”。​

七夕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乞巧活动反映了古时女孩子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激励鼓舞着夫妻、情人,通过智巧的劳动照亮生活,战胜磨难,追求健康的爱情观、婚恋观。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宝藏、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样与差异。七夕节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对这些国家的民俗产生深刻的影响,增加了整个亚洲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在日本,人们会把写下愿望和诗歌的 “短册” 挂在 “笹饰” 上,每年夏天还会举行相扑节会、七夕立花会、御洗手祭、恋爱成就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韩国会进行祈求平安、粮食丰收的祭祀活动。​

为了传承和保护七夕节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 年 5 月,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西和乞巧节民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 年,石塘七夕习俗、天河乞巧习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2 年,“七夕贡案” 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4 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在甘肃省西和县、湖北省郧西县等地区,仍保留着七夕 “乞巧” 习俗。在西和县,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当地人会进行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节段的活动。其它地区对于七夕节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望牛墩镇从 2004 年起,将 “摆贡案” 引入七夕民俗风情节活动中,游客将观赏到精致多样的乞巧展艺。2019 年望牛墩镇又开启了 “七夕之夜” 文化系列活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夕节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情感与憧憬,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今,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七夕节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提醒着人们珍惜爱情,传承文化。让我们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重拾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七夕节的浪漫与美好永远流传下去 。(陈斌)

本文為商務新聞網原創文章。 發佈者: 赵彦, 轉載請注明出處。
赵彦的头像赵彦
上一篇 2025-08-28 09:39
下一篇 2025-08-29 16: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