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部分地区的产业园中,主干道两侧彩旗飘扬、指示牌崭新夺目,电子屏上 “入驻率 98%” 的数字格外显眼。然而,绕到厂房后方,卸货区杂草丛生,甚至没过脚踝,夜幕降临时亮灯的窗户屈指可数 —— 这种表面热闹、内里冷清的 “虚假繁荣”,宛如 “皇帝的新衣”,人人都在谈论 “产业兴旺”,却鲜少有人戳破背后的假象。
多方主体 “共织新衣”:政绩、利益与数字游戏
地方政府:为政绩打造 “面子工程”
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取得政绩,成为了产业园 “虚假繁荣” 的首要推动者。某县城耗时三年在荒地上建起 “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园仪式上舞狮庆贺、横幅高悬,对外宣称 “引进企业 50 家”。但实际上,超过半数的厂房由当地老板临时注册的空壳公司 “装点门面”,企业招牌均由园区统一制作。每逢上级考察,园区便提前通知少数企业 “开门亮灯”,待检查团离开,园区迅速恢复冷清。当地干部坦言:“只要表面热闹,能通过考核就行。”
开发商:借 “产业概念” 谋利
不少开发商将产业园视为 “圈地融资工具”,把精力都放在建造美观的厂房、制作精致的沙盘上,对产业培育毫不在意。某上市房企在全国布局了十余座 “智能制造园”,宣传册上满是机器人、芯片等高科技元素,实际入驻的却是仓储、物流类企业。即便如此,开发商仍能以 “产业园” 名义融资拿地,待厂房售出、租金收齐后,便将后续运营的 “烂摊子” 甩给他人。有开发商私下透露:“我们卖的是‘产业概念’,并非真要发展产业。”
运营团队:靠数字造假营造繁荣
部分园区运营团队则通过 “数字游戏” 粉饰太平:将 “签约企业” 等同于 “入驻企业”,把 “意向租赁面积” 算作 “实际使用面积”,甚至将园区内的小卖部、保安亭纳入 “配套企业” 统计范围。中部某园区对外宣称 “年产值 20 亿元”,但税务部门数据显示,其实际产值不足 5 亿元,差额全靠 “预估”“展望” 来填补。对此,园区内企业老板直言:“他们报的数字,比我们账本上的利润还好看。”
“新衣” 内核空洞:噱头大于实效
支撑产业园 “虚假繁荣” 的,大多是缺乏实际价值的廉价噱头。部分园区打造 “网红打卡点”,在厂房墙面绘制涂鸦以吸引年轻人拍照,却未配备基本的污水处理设备;有的举办 “国际论坛”,邀请外籍人士撑场面,讨论的话题却与园区主导产业毫无关联。北方某 “生物医药园” 每年耗资数百万元举办展会,展示的样品全是从外部借来的,园区内真正从事生产的,仅有几间小作坊式实验室。
虚假链条形成:各方心照不宣的 “共谋”
令人担忧的是,产业园 “虚假繁荣” 已形成一条利益绑定的链条:地方政府需要漂亮的数据来应付考核,开发商依靠 “产业概念” 盈利,运营方凭借虚假数据骗取补贴,甚至园区内的企业也愿意配合 —— 毕竟能蹭到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某从事小零件加工的企业主表示:“园区让我们挂‘高新技术企业’的牌子,我们就挂,不用花钱还能得到好处。” 各方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场 “骗局”,无人愿意做第一个戳破 “新衣” 的人。
假象终难持久:时间揭穿 “自欺欺人”
“虚假繁荣” 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西部某 “新能源产业园” 曾靠虚假招商骗取上亿元补贴,如今沦为流浪汉的临时住所,墙上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的标语早已被雨水浸泡得字迹模糊。附近村民感慨:“一开始还真信了,后来才知道,就是盖了些空房子。”
真正的产业园繁荣,应是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货车进出的忙碌景象、工人额头的汗水,而非彩旗、标语与虚报的数字。唯有地方政府摒弃 “面子工程” 思维,开发商回归产业培育的本质,运营方踏实做好企业服务,才能让产业园回归 “发展产业、带动经济” 的本分。正如俗语所说:“穿没穿衣服,低头看脚便知;繁不繁荣,摸企业账本便晓。” 自欺欺人的把戏,终究逃不过时间的检验。
商务新闻网 柴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