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香港5月6日讯 五一黄金周期间,香港旅游市场迎来强势反弹。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环保从业员总会主席林晓辉指出,假期前四日内地访港旅客超82.5万人次,较去年五日假期总量增长7.7%,标志着香港旅游业正加速重返国际旅游舞台中心。

旅游消费新趋势:从地标打卡到城市肌理探索
数据显示,年轻游客的行程偏好正发生结构性转变。传统热门景点热度持续,而坚尼地城篮球场、旺角彩虹邨等充满市井气息的民生场景,凭借社交平台传播效应成为新兴打卡点。林晓辉分析指出,这一现象印证了”无死角旅游”理念的落地——游客更注重通过街头小吃、社区市集、本土艺术空间等细节,解码香港的城市精神内核。如深水埗电子市场的赛博朋克风格、观塘工业大厦的文创改造区,正吸引着追求差异化体验的”Z世代”游客。
流量转化挑战:承载力瓶颈与资源整合命题
伴随网红景点的爆发式增长,部分区域出现”排队15分钟拍照”的拥挤场景,暴露出城市旅游承载力的弹性不足。林晓辉建议,需从”点状引流”转向”网状布局”,系统挖掘十八区特色资源:
- 文化脉络:开发大澳水鄉游船、长洲太平清醮非遗体验等项目
- 工业记忆:将观塘裕民坊等工业遗址转化为沉浸式展览空间
- 自然禀赋:串联西贡海蚀洞徒步、南丫岛生态保育路线
通过”微旅行”线路设计,如”黄大仙祠-狮子山郊野公园-启德邮轮码头”的宗教文化与城市景观串联,实现时空维度的体验升级。
服务体系升级:细节优化撬动口碑效应
针对自由行游客的深度体验需求,林晓辉提出三维度服务提升方案:
1. 基础设施智慧化:在港铁换乘站设置多语种AR导览屏,将站名标识升级为可互动艺术装置(如金钟站”未来之门”概念设计)
2. 服务人员在地化:开展”社区导游”培训计划,邀请本地店主、长者担任特色街区讲解员
3. 夜间经济延伸:试点”文化夜市通行证”,联动PMQ元创方、蓝屋建筑群等打造22:00后艺术市集
数据显示,草莓音乐节期间虎门餐饮消费同比增35%,印证”旅游+”模式的乘数效应。林晓辉强调,香港需把握年轻客群”重体验、轻攻略”的特征,将茶餐厅制作、粤剧脸谱绘制等在地元素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产品,让游客从”观光客”转变为”城市故事的分享者”。
站在复苏关键节点,香港旅游业正从”流量竞争”转向”留量深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落地,这座”东方之珠”能否将街角的咖啡香、市井的烟火气转化为可持续的吸引力,考验着城市治理者对”精准供给”的理解与执行力。(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