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讯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战略眼光锚定下一代电池材料产业,通过整合资本、绿电与资源禀赋,构建绿色发展新路径,为区域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核心动能。

聚焦核心赛道 技术突破奠定产业根基
新型储能技术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成为银川经开区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园区紧扣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将发展重心锁定于高安全、低成本的下一代电池材料领域,既响应了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锰基材料的研发号召,更以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化落地 —— 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已建成万吨级生产线,攻克效率衰减、电压稳定性等技术瓶颈,产品已批量供应宁德时代等行业头部企业,形成 “研发 – 量产 – 市场” 的良性循环。
绿电资源赋能 构建成本与低碳双重优势
布局背后,是银川经开区对本地绿电资源与产业耦合优势的深度挖掘。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银川市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达 978.85 万千瓦,而落地经开区的绿电园区试点及宁国运灵武 100 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可直接为企业提供低价绿电,使电池材料生产综合电价降低 20% 以上,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强化了产业的低碳竞争力。
创新资本机制 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
为突破传统招商模式中的 “政策空转” 难题,经开区创新推出 “融资前置” 机制,将 “先落地后融资” 流程重构为 “融资与落地双轨并行”。通过组织 “新型电池材料” 专项路演,一个月内即推动 30 余家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对接,政府同步解读政策与产业优势,引导产业基金、风投资本精准匹配项目,有效分散技术风险,凝聚资本合力,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培育链主生态 打造全产业链闭环
“抓早、抓小、抓新” 的培育模式,核心在于构建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以汉尧为标杆,银川基地已形成 “原材料 — 前驱体 — 正极材料 — 回收利用” 全产业闭环,并持续吸引电解液、集流体、设备制造、储能系统等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向 “材料 — 电池制造 — 储能应用” 全链条延伸。
目前,银川经开区正依托资源、绿电、产业、市场的四维协同效应,加速打造具备核心技术、成本优势与低碳竞争力的 “下一代电池产业生态圈”,标志着其在下一代电池材料领域的布局进入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赵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