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北京讯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于 8 月 8 日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全球目光的 “机器人总动员” 中,人形机器人成为绝对热门,相关参会企业数量创下同类展会之最,再次彰显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活力与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拳击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实力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机器人产业作为 “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始终激发着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 20 世纪 50 年代全球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尤尼梅特” 诞生以来,行业在起伏中稳步前行。我国自 2006 年将机器人列入长期发展规划后,产业实现奋起直追与突破赶超,尤其今年以来,多个 “中国时刻” 备受瞩目:央视春晚机器人秧歌舞刷屏全网并引发海外抢购热潮;年中机器人马拉松赛、拳击赛、足球赛接连举办,虽充满挑战却预示着未来无限可能;7 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成为焦点,一票难求。
这些火热场景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第一梯队的强劲实力:相关有效专利突破 19 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连续 11 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超三分之一。
北京:机器人创新浪潮的 “弄潮儿”
在这场全球创新浪潮中,北京始终占据潮头。目前,北京拥有 400 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其中包括 50 多家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天工” 等北京籍机器人在全球赛事中表现优异。
从第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时的疑虑,到如今短短十年间的跨越式发展,北京的成绩源于前瞻布局与稳步推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多个国家将人形机器人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而北京早已在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加速革新,创新与产业的集聚效应显著,“一杯咖啡时间即可集齐全球顶级资源拼图” 成为真实写照。
同时,北京通过实施 “双百工程”(“百项机器人新品” 和 “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壮大 “耐心资本”、首创未定型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奖励政策等,不断优化 “软环境”、强化 “硬支持”,为创业者提供坚实保障。
广阔应用前景与现实挑战并存
机器人产业的热潮,既得益于技术跃升与政策驱动,更源于市场需求的牵引。如今,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和展会,在现实中有着丰富应用:工业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生领域,公园中的清扫、消杀、巡检机器人,医院里的手术机器人,学校中的辅助教育机器人等,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展望未来,随着老龄化加剧及人们对生活品质、个性化的追求,机器人在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将加速落地。有预测显示,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2025 年至 2035 年人形机器人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 94%,203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540 亿美元。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虽在 AI 大模型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实现了环境理解与自主决策交互,但能力缺陷仍较明显,如电机、传动机构、“小脑” 运控等方面短板突出。中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硬件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卡脖子”,以及商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同质化、产业标准不统一、应用场景待开发等困境。
聚焦核心技术 迈向未来竞争
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难免经历落后与跌倒。要占据主动,既需技术突破,更需耐心与决心。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支撑核心技术创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已大幅提升,政策举措不断完善。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作为排头兵,北京今年发布了围绕具身智能的未来三年 “施工图”,聚焦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大脑” 大模型、“小脑” 模型技能库、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预期到 2027 年底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 10 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
从《列子・汤问》中偃师造 “人偶” 的记载,到北京人形机器人母平台 “天工” 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拟人奔跑”,科学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边界,中国产品也向世界展现着智能时代的中国智慧。一周后,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北京开赛,机器人产业的 “马拉松” 才刚刚起跑,在这条 “人机共舞” 的未来之路上,“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仍是不变的法则。(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