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讯 香港医院管理局近日邀请两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专科医生,前往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参与交流的医生表示,此类合作有助于提升对大湾区内地港人患者的服务水平,推动跨境医疗服务融合发展。
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缓解香港医疗人力压力
为应对香港公共医疗系统长期存在的人手不足问题,2022 年推出的 “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 持续发挥作用。该计划聚焦引入内地医疗机构的专家及护理骨干,涵盖医生、护士及中医师等专业人员,通过深化粤港两地医护人员的临床合作,实现服务优势互补。截至今年 4 月 30 日,香港医管局共有 301 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其中 234 人已正式入职,另有 67 人通过交流计划来港,大部分来自内地医疗体系。
内地医生驻港交流:双向赋能跨境医疗服务
当日参与分享的两名内地医生将在港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工作,每周 4 天驻守中央援港应急医院,1 天在那打素医院参与综合临床服务。来自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叶锦宁指出,此前在该院南沙院区工作时,常接诊因香港非紧急手术轮候时间较长而赴内地就医的患者。他以疝气手术为例提到,过去对香港患者的急切诉求缺乏深入理解,通过此次赴港交流,将更精准把握香港医疗体系特点,未来在服务跨境患者时可制定更贴合需求的诊疗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自香港长者医疗券政策扩展至中山一院及其南沙院区后,前往就诊的香港长者数量显著增加。此类跨境医疗场景的常态化,凸显了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对提升服务衔接效率的重要性。
政策联动效应:构建跨境医疗服务闭环
香港医管局新界东医院联网临床服务统筹冼艺泉强调,内地医护人员带来的丰富临床经验与香港国际化医疗管理模式形成互补。通过定期交流,双方在诊疗规范、患者管理等领域实现经验共享,不仅提升香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也为大湾区内 “港人港医”“跨境复诊” 等便民措施提供专业支撑。
随着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医疗领域的深度合作正成为民生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此次交流活动不仅是两地医疗资源协同的缩影,更标志着跨境医疗服务从单向支援向双向赋能的升级,为构建 “病有良医” 的大湾区健康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