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贫困县的财政账本上出现 1192 万元的豪华公厕预算时,公众看到的不仅是 10 座配备中央空调与 24 小时专人值守的 “星级厕所”,更是权力失控留下的荒诞印记。吉林省纪委监委 7 月 28 日通报的农业农村厅原厅长李德明严重违纪违法案,以 “六大纪律全违反” 的罕见情节,撕开了基层权力异化的典型样本,也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深刻镜鉴。

李德明(资料图)
在脱贫摘帽不久的通榆县,时任县委书记的李德明用 “每座 110-140 平方米” 的豪华公厕,将 “形象工程” 的荒谬推向极致。这些配备 WiFi、自动喷香机的 “政绩地标”,与当地财政吃紧的现实形成刺眼反差,恰是其 “背离初心使命” 的具象化表达。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对公共资金的肆意挥霍,仅是其违纪违法图谱中的一环 —— 从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 “保姆式” 服务,到干预市场经济活动为不法商人牟利;从在干部任免中搞利益输送,到违规建造私人木屋,李德明的权力滥用几乎覆盖了公共治理的全领域。
该案的典型性在于其 “全链条失守” 的特征。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李德明在职务晋升中逐渐丧失理想信念,将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人寻租工具。其对抗组织审查的行为,暴露了违纪者的侥幸心理;而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嚣张,更凸显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安排管理服务对象捐款” 等操作,将权力压迫转化为 “自愿” 假象,这种隐蔽性腐败手段更需制度层面的精准防控。
从政治生态修复视角看,李德明案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吉林省纪委监委对其 “双开” 并移送司法的处理,彰显了 “零容忍” 的坚定立场。而该案折射出的基层 “微腐败” 可能演变为 “大祸害” 的风险,也为完善监督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 唯有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通过深化村务公开、强化审计监督、畅通举报渠道等方式,才能从源头上遏制 “形象工程” 与权力寻租的滋生土壤。
当前,各地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李德明案的警示意义尤为深刻。那些脱离实际的 “政绩工程”,本质上是对群众利益的漠视;那些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最终会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此案再次证明,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 “打虎”” 拍蝇 ” 一体推进,既要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更要完善基层监督机制,让权力真正成为服务人民的工具而非谋取私利的利器。
豪华厕所终将拆除,但留下的教训需要永远铭记:任何时候,权力都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任何试图突破纪律红线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既是李德明案的结局所指,更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商务新闻网时评 ■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