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务署成立管道机器人联合实验室 三地协作破解供水管网检测难题​

核心提示:9 月 1 日,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正式成立管道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水务署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深圳市博铭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聚焦管道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与本地化应用,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供水管网检测,降低水管爆裂渗漏风险,同时依托香港管网特色推动内地技术走向国际,凸显 “内联外通” 平台价值。​

香港水务署成立管道机器人联合实验室 三地协作破解供水管网检测难题​

圖為水務署署長黃恩諾在聯合實驗室的開幕典禮上致辭。

三地协作搭平台,聚焦核心技术研发​

据水务署发布的信息,此次成立的联合实验室以 “产学研用” 协同为核心模式:香港理工大学提供技术研发与人才支撑,重点突破声波传感器、高清检测镜头、高精度定位感测仪等核心组件的优化升级;深圳市博铭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工程化与产业化优势,负责技术成果的设备转化与落地测试;香港水务署则提供供水管网实际应用场景,全程参与技术需求定义与效果验证。​

三方已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研发方向将紧密贴合香港供水管网的 “独特复杂性”—— 香港管网部分路段铺设年代久远、管径规格多样,且多穿行于高密度建筑群与复杂地质环境中,这一特性将成为实验室技术研发的 “天然测试平台”。水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开发的机器人系统需具备适应狭窄空间、复杂路况及全天候作业的能力,同时要整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管道缺陷(如裂缝、腐蚀)的自动识别与数据分析,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准度。​

剑指管网运维痛点,兼顾水质监测新功能​

在实验室成立典礼上,水务署署长黄恩诺指出,香港供水管网总长度超 4000 公里,传统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需频繁开挖路面,对市民生活与交通造成影响。“实验室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智能机器人技术实现‘非开挖式’高精度检测,从源头减少水管爆裂、渗漏等问题。” 黄恩诺透露,目前香港年均水管渗漏率约 15%,实验室研发的技术成熟后,有望将渗漏风险降低 30% 以上,每年节省数千万港元的管网维修与水资源浪费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实验室研发的机器人系统还预留了水质监测功能拓展空间。黄恩诺表示,未来可在机器人上加装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管道内水体的浊度、余氯含量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可立即预警,为香港饮用水安全再加一道 “防护网”。​

助力内地技术出海,凸显香港平台价值​

此次合作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依托香港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内地管道机器人技术走向全球。深圳市博铭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内地管道检测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已覆盖国内 30 余个省市,但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度仍需提升。​

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实验室技术顾问陈世祈解释,香港作为国际公认的科技创新枢纽,在技术标准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合作网络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实验室研发的技术可在香港完成国际标准适配与性能验证,再以香港为跳板进入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这比内地技术直接出海更具可信度与便利性。”​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三地协作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融合提供了新范例 —— 香港的科研能力与国际平台、内地的产业基础与技术储备、澳门的特色资源(未来或拓展相关合作)形成互补,有望在智慧水务、地下管网运维等领域打造 “湾区标准”,进而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

目前,实验室已启动首个研发项目 —— 针对直径 150 毫米至 600 毫米的中小型供水管网机器人开发,预计首台原型机将于 2025 年一季度完成测试,2026 年逐步在香港部分老旧管网开展试点应用。

商务新闻网 赵彦

本文為商務新聞網原創文章。 發佈者: 赵彦, 轉載請注明出處。
赵彦的头像赵彦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