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施暴与十日拘留:闻喜虐老案背后的养老保障之困​

□ 商务新闻网时评 李彬彬

当 85 岁老人在敬老院遭受长达两小时的拖鞋打脸、拽发撞墙时,当院长母亲施暴后还谎称 “老人自摔” 时,当全国三年曝光超百起虐老事件仍难禁绝时,我们不得不追问:本应是 “幸福港湾” 的养老院,为何屡屡沦为伤害老人的场所?山西闻喜县宏达敬老院的恶性虐老事件,绝非孤立个案,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养老服务行业监管的漏洞、人员素养的短板,更照出了老年群体权益保障的迫切需求。​

从事件本身来看,其恶劣性远超一般虐老行为。施暴者并非普通护工,而是养老院院长的母亲,这意味着 “管理者亲属施暴” 的特殊性 —— 既可能因亲属关系逃避内部监管,也暴露了养老院 “家族式管理” 的混乱。长达两小时的施暴过程,若监控真能发挥作用,本可及时制止,可事实却是施暴者全程肆无忌惮,事后院长还主动隐瞒、发送局部视频欺骗家属。这种 “施暴 + 隐瞒” 的双重行为,不仅是对老人身体的摧残,更是对养老机构公信力的彻底践踏。而涉事者仅被处以十日行政拘留,与老人 “多根肋骨骨折、腰椎胸椎压缩性骨折” 的严重伤情相比,惩戒力度是否足以形成震慑,值得深思。​

更深层看,这起事件折射出养老行业长期存在的三大痛点。其一,人员缺口与素养的 “双缺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 500 万人,巨大缺口下,部分机构降低招聘门槛,不做背景审查、不搞专业培训,甚至让院长亲属 “无证上岗”。这些缺乏职业伦理与专业技能的人员,面对行动不便、可能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极易滋生不耐烦乃至暴力情绪。其二,民办养老院的 “小散弱” 与监管的 “宽松软”。多数民办养老院规模小、资金有限,内部管理混乱,监控覆盖不全、数据保存不完整成常态;而民政部门的监管多以 “抽查” 为主,缺乏常态化巡查与全流程监督,即便发现问题,也多是 “停业整顿”,对涉事机构与个人的惩戒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其三,老人维权能力的 “弱势化”。此次事件中,老人需借他人手机才能联系家属,足见其在养老机构中的弱势地位 —— 行动受限、沟通可能受阻,即便遭遇虐待,也难以第一时间维权,这让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值得注意的是,闻喜虐老案并非个例。2022 年至今,全国曝光的虐老事件超 120 起,涉及 20 余个省份,手段从殴打辱骂到克扣饮食、限制行动,花样翻新。这些事件反复上演,不仅让公众对养老机构的信任度持续下降,更让不少家庭陷入 “送老人去养老院不安心,在家照顾又力不从心” 的两难境地。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计 2035 年 60 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 4 亿,若养老保障体系的漏洞不能及时补上,类似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

要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停留在对单一事件的处理上,而需构建 “监管 + 技术 + 家庭” 的三重防护网,打出一套组合拳。在监管层面,民政部门需建立 “黑名单” 制度,对存在虐老行为的机构坚决取缔,对涉事人员终身禁止从事养老行业,同时将 “抽查” 变为 “常态化巡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监管不走过场;在技术层面,强制要求养老机构实现公共区域与老人房间(经同意)监控全覆盖,数据保存不少于 30 天,推广智能报警设备,让老人能一键求助;在家庭层面,要引导子女履行监护责任,定期探望、多沟通,同时建立家属监督渠道,让养老院的服务置于家庭与社会的双重监督之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与保障老人权益,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闻喜虐老案中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伤痛;而这起事件留给社会的,更应是深刻的反思与切实的行动。唯有正视养老行业的痛点,从制度、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发力,才能真正筑牢老人权益的 “保护墙”,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尊严与温暖中安享晚年 —— 这不仅是对老年群体的承诺,更是对整个社会文明底线的守护。

本文為商務新聞網原創文章。 發佈者: 赵彦, 轉載請注明出處。
赵彦的头像赵彦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