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朝阳 “暴走团” 占据道路中央且拒不避让消防车、救护车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暴露的不仅是群体公共素养的短板,更折射出公共空间治理与应急通道保障的深层矛盾。涉事派出所将事件定性为 “素养问题” 并仅以 “批评教育” 回应,显然难以回应公众对公共安全底线的担忧。

道路不是私人健身场,应急通道更是生命通道。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行人不得在道路上实施妨碍交通的活动,遇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时,必须主动避让。暴走团占据路中央本身已涉嫌违法,拒让应急车辆更是将他人生命安全置于险境。这种行为绝不能简单归咎于 “素养问题”,其背后反映出部分群体规则意识的淡漠,以及对公共利益的漠视。
近年来,全国多地曾发生暴走团占道引发的交通事故或冲突,但类似事件仍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三方面:一是部分组织者为追求 “气势” 或 “效果”,刻意选择主干道开展活动,对交通法规缺乏基本敬畏;二是基层监管存在 “软约束”,对常态化占道行为缺乏及时制止和刚性惩戒,导致违法成本极低;三是公共健身空间供给不足,部分群众被迫挤占道路资源,但这绝不能成为突破法律底线的借口。
此次警方的 “批评教育” 措施,虽有警示意义,但力度显然不足。对于涉嫌妨碍特种车辆通行的行为,应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严肃处理,形成法律震慑。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需以此为契机,开展专项治理:一方面要明确划定健身群体的活动区域和时间,通过物理隔离、标识引导等方式规范行为;另一方面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反复违规的团体及组织者建立黑名单制度。
公共空间的文明,从来不是靠自觉就能实现的。唯有将 “生命至上” 的理念嵌入规则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让暴走团回归健身初心,让应急通道真正畅通无阻。
商务新闻网时评 ■ 李彬彬
本文為商務新聞網原創文章。 發佈者: zhaoyan,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