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时评 □ 李彬彬
当防空警报于2025年9月18日准时划破长空的宁静,中华大地再次以肃穆的仪式回首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双重历史意义的节点,警报声不仅是对350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当下复杂国际局势的清醒叩问——当历史修正主义在东亚暗流涌动,当和平宪法沦为军事扩张的遮羞布,新时代的我们应以怎样的姿态守护历史记忆,捍卫和平果实?

历史镜像:无法回避的真相与刻意模糊的叙事
94年前,关东军蓄意制造的铁轨爆炸声,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帷幕;80年前,中华民族以3500万同胞的牺牲换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这段血写的历史本应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警示,然而日本政府近期的行径却令人忧虑。
据光明网报道,2025年8月,日本通过外交渠道阻挠多国参加中国的胜利纪念活动,妄称中方活动“反日色彩浓重”,却对自身8.85万亿日元的防卫预算申请(再创历史新高)、《日美安保条约》60年来最大规模升级等扩军举动讳莫如深。这种“和平叙事”与军事扩张的双重标准,本质上是对历史正义的公然背弃。
更令人震惊的是历史教育领域的倒退。日本初中教材中,“南京大屠杀”被淡化表述为“南京事件”,“日本侵略中国”的明确记载被“满洲事变”“日中战争”等模糊词汇替代,近80%的主流教材回避加害者责任。
当加害者试图抹去罪行痕迹时,受害者的记忆便成为守护真相的最后防线。正在热映的纪录片《731》选择在九一八档期上映,正是对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有力回击。
尽管遭遇日本外务省23条外交照会施压更名,尽管猫眼平台出现180万条疑似有组织的雷同举报,但影片中保存的731部队活体实验原始档案、幸存者口述证言,以铁证如山的力量宣告:历史不会因刻意遗忘而消逝,真相不会因强权施压而扭曲。
复兴底气:从落后挨打到科技自强的跨越
防空警报响彻云霄之际,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正托举着两颗遥感卫星飞向苍穹。这种时空交错的场景,恰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到“科技自强”的生动写照。
2024年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揭晓的成果中,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1935.3克月壤样本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076两栖攻击舰“四川舰”下水,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海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AES100发动机获颁型号合格证,打破了西方在航空动力领域的垄断。这些科技成就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新时代守护和平的坚实盾牌。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的“数字抗战”展厅,00后大学生李雨桐正通过VR设备“亲历”1936年的西安街头。“当看到虚拟场景中东北军战士‘打回老家去’的呐喊时,我突然理解了‘科技报国’不是一句口号。”她的感受道出了新时代历史教育的创新方向。
全国已有120家抗战纪念馆实现VR全景导览,“云祭扫”平台累计吸引5000万人次参与,青少年通过“重走抗战路”APP完成历史知识闯关挑战。这种“科技 + 历史”的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铭记历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和平之道:以理性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 2%的军事扩张路线,中国的回应展现了大国的理性与担当。中国国防部并未陷入情绪化对抗,而是以“日本发展远超‘专守防卫’所需的进攻性武器,究竟意欲何为”的质问,引导国际社会关注日本违反和平宪法的行径;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上,中国宣布向全球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以“和气一号”核能供汽项目等和平利用成果,践行“核技术造福人类”的承诺。这种“以发展求和平”的思路,超越了历史仇恨的循环,为地区安全提供了建设性方案。
94年过去了,九一八事变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伤痛记忆,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警示,是“发展才能自强”的历史启迪。
当防空警报结束,长安街上车辆恢复通行,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继续调试嫦娥七号的着陆缓冲机构,大学校园里青年学子围绕“抗战精神与新质生产力”展开热烈讨论——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个民族最动人的姿态:以历史为鉴,却不被仇恨裹挟;铭记苦难,更致力于创造未来。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认识到:最好的纪念是开创更好的未来,最坚定的守护是实现民族复兴。
当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在太空凝望蓝色星球,当“福建舰”的舰载机在南海完成起降,当银河麒麟AI操作系统支撑起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这些新时代的“争气弹”,正在以无声的力量告慰先烈:你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如今山河无恙,繁荣富强;你们用鲜血追寻的和平,如今正被我们以更强大的力量坚定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