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时评 □ 李彬彬
2025年9月12日,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明德堂内掌声雷动。面对首届50名本科生,校长王树国以“如何做人”为题发表开学致辞,这不仅让现场新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在教育界引发了强烈反响。
这位曾在哈工大、西交大任职的教育改革者,在这所由曹德旺捐资创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抛出了一个直击当下高等教育痛点的命题:在技术革命迅猛来袭的时代,大学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

王树国 资料图
做人之道:从“知识容器”到“精神拓荒者”
“最后支撑你们走得更远的不是知识,而是那颗有追求的心。”王树国校长的这句话,成为整场致辞的核心。在传统高等教育仍深陷“重技能轻素养”误区的当下,这样的表述如同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他以自身从钻井工成长为机器人专家的经历为例,讲述了在巴黎第六大学重修数学力学时的顿悟——“那些你不知道为何要学的课程,未来可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意义”。
这种对“无用之用”的深刻认知,正是对“做人”内涵的第一层解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掌握特定技能的“工具人”,而是塑造具有完整精神世界的“思考者”。
福耀科大的办学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学校推行的“通识教育 + 自由选专业”模式,让本科生在大二前专注于数理基础与人文素养的积累,甚至允许学生通过完成36学分核心课程即可获得任意专业学位。
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制度设计,本质上是在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王树国在专访中直言:“我们不想培养一批‘乖孩子’,而是要让学生在试错中明白,命运应由自己掌控。”当683分的河南考生放弃传统名校选择这里时,折射出的正是年轻一代对“做什么样的人”的重新思索。
立世之本: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
在王树国的“做人观”里,个体价值的实现始终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站得高、走得远。”他在与新生对话时强调的这一观点,并非空洞的家国叙事,而是基于对技术革命窗口期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2035年前是中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时期,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能走在变革前面的拓荒者”。
这种拓荒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思维的培育,他批判那种“按套路传授解题步骤”的教学模式会磨灭学生的创造力;二是挫折承受力的锤炼,“新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四位导师——生涯导师指引方向,学业导师夯实基础,科研导师激发创新,企业导师链接实践。
这种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旨在让学生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正如他所言:“我不相信中国只有一个梁文锋,只是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
教育之思:新型大学的精神突围
王树国的“做人论”,本质上是对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一次精神突破。当传统高校受制于规模扩张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培养时,福耀科大“小而精”的定位(每届招生不超过250人,师生比1:5以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种规模优势,使得自由选专业、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改革举措能够顺利实施,而不必担忧资源分配失衡。
更具启发意义的是,这所大学将“人文素养”置于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尽管以理工科见长,却效仿美国欧林工程学院的经验,通过跨校选课等方式补齐人文教育短板。王树国期待的校园文化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相互启迪智慧”,这种对精神共同体的追求,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
开学典礼落幕时,明德堂外的校训石闪耀着光芒——“崇德弘业,精勤致远”。
王树国校长的“做人论”,正是对这八个字的生动阐释。
在技术主义盛行的时代,他提醒我们:大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更是“人”的塑造。
当50名新生带着“舍我其谁”的豪情开启大学生活时,一场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实验,已然在闽江畔悄然开启。
而这,或许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