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山西讯 5月24日,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在山西省武乡县盛大启幕。这座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的小城,以深厚的红色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蓬勃的发展活力,向全国乃至世界发出诚挚邀约。

游客在先辈们雕塑像前合影留念。
武乡在八路军抗战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坐标。八路军总部曾在此驻扎长达536天,留下了950处星罗棋布的红色革命旧址和纪念地,构筑起一座宏大且无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内,朱德使用过的望远镜、彭德怀签署的作战命令等珍贵文物陈列其中,泛黄纸页上的字迹依然透露出破釜沉舟的坚定决心;展柜里那双缀满28块补丁的草鞋,无声地诉说着战争年代“小米加步枪”背后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此外,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左权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生活,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等,每一处旧址都是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鲜活见证。
如今的武乡,积极创新红色教育形式。在《太行山上》实景演艺现场,炮火与光影相互交织,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将士与太行儿女浴血抗战的壮烈场景;八路军文化园里,游客可以身着军装、扛起步枪、学习打靶,亲身体验当年战士的热血豪情;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更是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前沿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游客轻点屏幕就能与革命先辈展开“对话”,数字人讲解员生动讲述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让红色历史“活态”呈现,为参观者带来震撼的红色教育体验。

《太行山上》实景演艺现场。
武乡之美,不仅美在红色历史,更美在山水之间。太行板山群峰壁立,万壑千岩,云海翻涌之时,宛如人间仙境。登上山巅,“太行雄姿”“太行日出”“太行云海”“太行红叶”四大奇观尽收眼底,令人叹为观止。太行溶洞内,亿万年前滴落的碳酸钙凝结成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一个神秘梦幻的地下世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秘。

太行板山。
红色历史赋予武乡灵魂,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日常则是这座小城的真实写照。黄酱面在锅中咕嘟作响,传递着生活的温暖;干面饼子入口,满是谷物原始的香甜;金黄软糯的枣糕,饱含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这些特色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武乡人浓浓的情感与记忆。

武乡羊肥小米。
武乡的小米更是从寻常餐桌走向产业舞台,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深加工领域,以小米为原料的产品丰富多样,金黄酥脆的小米锅巴、醇厚甘冽的小米黄酒,以及小米饼干、小米咖啡、小米茶等一系列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小米的附加值。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
当下,武乡正以创建城乡融合发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三个示范县”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力补齐短板,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在旅游发展上,不断完善服务配套功能,丰富旅游业态。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武乡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等重点景区串联起来,打造出一条融合红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旅游长廊。关河小镇将传统窑洞民居改造为“红色主题民宿”,并联动周边红色景区,开发“重走太行英雄路”徒步路线,配套非遗剪纸、纺线织布等民俗体验工坊,形成“白天学红色文化、夜晚品乡村烟火”的全时段文旅消费链,实现了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曾经偏远落后的下北漳村,借助鲁迅艺术学校旧址的红色资源,提升村容村貌,发展红色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在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武乡同样成果斐然。全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实现全县建制村通公交率达100%,并实行全域免费公交政策,为居民出行和游客游览提供了极大便利。自2021年实施的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大幅提升了武乡的颜值与气质。同时,武乡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致力于打造功能完备、规模适度、环境优美的城市街区,一座框架不断拓展、功能日益完善、品质显著提升的“新”武乡正强势崛起。
武乡,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崭新希望的城市,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迎接八方来客,共赏其独特魅力与别样风采。(赵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