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讯 近期,“反内卷” 成为招商领域的高频词。各地纷纷告别政策加码、互挖墙角的粗放模式,转而通过建立规则、精准匹配、培育生态等方式探索新路径,这一转变既响应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报首谈 立规破局
“一个真实项目引来长三角 80 多家园区争抢”—— 这一夸张场景背后,是过往招商无序竞争的缩影。更有地方将招商任务层层下放到街道、乡村,加剧资源错配与内耗。对此,河南、重庆等地率先推行 “首报首谈” 制度,明确重大项目信息经省级备案后,首报单位获得 “保护期” 专属谈判权,其他区域不得中途截胡;若谈判未果,则由省级协调具备承接能力的区域接力,以 “先来后到” 的规则遏制恶性竞争。
规则落地需技术支撑。依托专业招商平台对项目线索的真实性核验与实时更新,各地得以高效获取企业选址动态,为 “首报首谈” 机制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从源头拓宽项目获取渠道。
适配优先 错位发展
“30 家重点企业横跨六大产业”—— 某县级经开区的困境折射出盲目招商的弊端:产业离散度高、上下游脱节、物流成本激增。如今,“适配性” 正取代 “数量论” 成为招商核心指标。上海主动赴合肥、川渝等地开展 “逆向招商”,瞄准与本地产业基础契合的潜力项目;多地告别 “追风口” 式招商,转而锁定能与本地资源禀赋形成链条反应的企业。
精准匹配成为破题关键。通过 “载体 + 意向地” 双重筛选机制,招商者可快速锁定与区域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项目,直接对接企业决策层,大幅减少无效沟通成本,推动产业布局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
培育 “小商” 厚植生态
“五六千平厂房的企业已是‘大项目’”—— 这一感慨道出当前招商新态势。佛山将重心转向成长性创新型中小企业,广州则取消 “亩均论英雄” 的对赌门槛,折射出招商逻辑的深层转变:从依赖重大项目 “短期拉动”,到培育产业链 “毛细血管”。
中小企业虽规模有限,却是完善产业生态的关键拼图。某地经开区通过动态捕捉企业选址意向变动,成功引导适配项目落地,印证了招商的本质在于 “培育而非掠夺”。正如实践所示,让企业扎根生长的生态培育能力,正在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优势。(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