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化密码:”一盟一院一司” 模式破解创新转化链

商务新闻网香港6月5日讯  无人机精准投递、空中汽车穿梭等未来场景,正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加速走向现实。在这场低空经济革命背后,一套 “三位一体” 的产业化模式成为关键引擎。近日,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深圳汽航院院长张瑞锋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闻网专访时,揭秘了低空经济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 “中国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化密码:"一盟一院一司" 模式破解创新转化链

“三位一体” 模式构建创新闭环

作为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处单位,深圳汽航院开创的 “一盟一院一司” 协同机制,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张瑞锋介绍,联盟(一盟)聚合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高校及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跨学科创新生态,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 “两张皮” 问题;研究院(一院)承担固态电池、构网储能等核心技术攻关,如全球首个构网储能柜已完成技术验证;运营公司(一司)则负责成果商业化,例如与盛弘电气联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变压器、变流器等实体装备,形成 “战略协同 — 技术攻关 — 产业落地” 的闭环体系。

这种模式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以电池研发为例,联盟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开展锂金属电池等前沿技术攻关,在深圳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联动完成技术熟化,再通过企业测试和客户试用实现商业化,构建起 “源头技术 — 概念验证 — 中试 — 产品化 — 商业化” 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低空经济商业化路线图渐清晰

谈及低空经济技术落地,张瑞锋勾勒出分阶段发展路径:初期聚焦系留照明、低空物流等特定场景,目前 eVTOL(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验证工作已进入实质阶段;2030 年前后将迎来规模化验证期,飞行汽车等复杂场景的技术成熟度有望显著提升;2035 年后,随着适航审定体系完善和市场接受度提高,”空中汽车” 或逐步走入日常生活。

不过,产业化瓶颈依然存在。张瑞锋特别指出,当前适航审定能力严重不足是最大痛点 —— 以现有审核人力,国内排队待审的飞行器需上百年才能完成验证。他呼吁建立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的协同验证体系,通过扩容审定队伍、优化流程等方式打通技术落地 “最后一公里”。

港深科创协同赋能产业升级

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中,港深合作成为重要支点。张瑞锋以大疆无人机为例指出,政策协同是科创合作的基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通过规则衔接,有效弥合了两地科研人员在技术标准、政策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他强调,香港作为国际化窗口,在技术引进、成果孵化和全球推广中具有独特优势,”内地技术 + 香港平台” 的组合将加速低空经济走向世界。

“科技创新需要充分交流碰撞。” 张瑞锋表示,随着 “一盟一院一司” 模式在大湾区的深化实践,低空经济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快车道,而港深协同创新将为这一未来产业装上 “双引擎”。(李彬彬)

本文為商務新聞網原創文章。 發佈者: 赵彦, 轉載請注明出處。
赵彦的头像赵彦
上一篇 2025-06-05 11:24
下一篇 2025-06-05 17: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