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山西稷山县农村公厕未正常开放问题后,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快速响应值得肯定:从实地核查确认问题,到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整改,再到全面排查公用设施管理漏洞,并由纪委监委对失职人员追责问责,一套 “舆论曝光 — 政府行动 — 问责跟进” 的流程清晰高效。但这场由媒体监督触发的整改,更应成为反思基层治理短板的契机 —— 农村公厕这类 “小微公共服务” 的运维困境,恰恰折射出民生工程 “重建设、轻管理” 的共性问题。

资料图
农村公厕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载体,更是衡量公共服务普惠性的基础指标。其长期 “锁门闲置”,不仅让财政投入的民生工程沦为 “摆设”,更直接影响群众日常生活体验。此次事件暴露出的,可能是基层在公共设施管理中存在的责任链条断裂:从建设验收后的管护主体、经费保障,到日常运维的考核监督,若任一环节出现真空,便可能导致 “建好即停摆” 的尴尬。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提出 “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的整改方向,切中了问题要害。对于农村公厕、健身器材、文化书屋等小微公共服务设施,仅靠 “曝光一起、整改一起” 的被动应对远远不够。唯有将 “建、管、护、用” 全链条责任写入制度文本,明确乡镇、村社的管护主体,纳入常态化考核,并建立群众反馈机制,才能避免 “雨过地皮湿” 的整改效果。
此次问责同样释放出鲜明信号:民生无小事,治理必尽责。基层干部是否将 “群众身边事” 放在心上,直接体现在公厕能否正常开放、垃圾桶是否及时清运等细节中。期待这场整改能推动形成 “民生工程从规划到运维全生命周期负责” 的治理惯性,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让 “看得见的管得着,管得着的能管好” 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
商务新闻网时评 ■ 李彬彬
本文為商務新聞網原創文章。 發佈者: 赵彦,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