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其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要实现开发区产业的蓬勃发展,需深耕 “培训、宣传、招商、服务” 这四部曲,通过系统协同推进,推动开发区从 “政策洼地” 向 “生态高地” 跨越。

李建斌同锦州经济合作中心一行座谈(资料图)
培训:筑牢根基,提升团队与企业 “双实力”
解放思想是发展的前提,而培训与学习正是全员解放思想、提升认知的重要路径。培训作为开发区发展工作的坚实基础,需同步发力内部团队与入驻企业,为区域发展筑牢人才与产业根基。
针对招商运营团队,系统培训是提升战斗力的核心。要聚焦产业政策,深度解读税收减免、土地保障、金融扶持等政策细则,确保团队精准把握政策工具箱;深耕产业知识,明晰目标产业链的上下游逻辑、核心技术演进路径及市场发展趋势,为精准招商提供专业支撑;精进谈判技巧,精准挖掘企业核心需求,量身规划合作方案。
同时,建立常态化考察机制,定期组织团队赴先进园区对标学习,借鉴产业培育、生态构建等成功经验,持续提升精准招商与全周期服务能力。
对于入驻企业,需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针对初创期企业,开展惠企政策申报全流程培训,助力其高效享受政策红利;针对成长期企业,提供精益生产、数字化转型等管理升级课程,提升运营效率;针对成熟期企业,组织跨境贸易、渠道拓展等市场开拓培训,助力其降本增效、扩大规模。联合高校、行业领军专家搭建 “企业成长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实地研学等形式,为企业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宣传:塑造品牌,构建 “内外协同” 的传播格局
宣传是提升开发区吸引力的核心抓手,需通过多维度、精准化传播,让目标企业、高端人才及社会各界深度认知区域核心优势与发展潜力。
内容创作要聚焦核心价值,提炼独特标识。深度挖掘 “产业链完备度”“要素成本优势”“营商环境特色”(如 “小时级审批”“全周期配套”)等核心卖点,转化为具象化宣传符号,例如 “XX 园区:新能源产业的全链条生态港湾”,强化区域辨识度与记忆点。
渠道布局需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线上依托官方网站、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构建新媒体矩阵,定期发布园区动态、企业成长案例及产业趋势分析;联合行业期刊、垂直领域公众号等专业媒体,推出深度报道,扩大专业领域影响力。线下常态化举办 “园区开放日”“产业专题推介会”,邀请目标企业、主流媒体实地考察,借助入驻企业的口碑效应形成 “以商带宣” 的裂变传播。
精准触达是提升效能的关键。针对重点产业链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核心群体,定制 “一链一策” 宣传资料,如 “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全景指南”,通过定向推送、专场解读等方式,确保信息与区域定位高度匹配,提升转化效率。
招商:精准对接,打造 “产业链 + 生态圈” 双轮驱动
招商工作需以 “信息赋能、渠道筑基” 为前提,通过大量收集产业数据,对接国内优质商协会平台,构建自有招商渠道网络,实现从 “盲目招引” 到 “精准选商” 的转型,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明确招商方向是首要任务。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如区位交通、特色资源)与产业基础,锁定 1-2 个主导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绘制 “产业链图谱 + 招商路线图”,精准对接 “链主” 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及科创项目,形成 “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 的集聚效应。
创新招商模式是突破点。线上依托天眼查、行业垂直平台等数据库,建立目标企业画像库,开展 “云洽谈、云签约”;线下推行 “小分队招商 + 专题招商会” 模式,联动行业协会、已入驻企业深化 “以商招商”。积极探索 “基金招商”,通过产业基金参股赋能企业落地;试点 “飞地招商”,与先进地区园区共建产业协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严把项目质量关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立 “多维度评估 + 专家评审” 机制,从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环保标准、科技含量、就业带动等维度进行综合研判,坚决杜绝 “捡到篮子都是菜” 的思维,确保引入项目与区域产业定位、生态要求高度契合。
服务:优化生态,实现 “全周期 + 个性化” 保障
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 “服务量化、政策落地”,需将各项服务举措与扶持政策转化为可感知、可评估的具体指标,通过全周期、个性化服务,实现从 “重引进” 到 “重培育” 的转变。
基础服务要标准化落地。推行审批流程 “减法”,实现 “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提供注册登记、社保办理、政策申报等 “一站式” 服务;完善基础设施 “加法”,保障水、电、气、网等要素稳定供应,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构建 “15 分钟生活圈”。
增值服务要个性化赋能。针对企业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为科创企业搭建 “产学研用” 对接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举办 “银企对接会”,拓宽信用贷款、股权融资等渠道;为外向型企业提供 “报关 + 跨境物流 + 汇率避险” 全链条外贸服务。
长效服务要常态化推进。建立 “企业联络员” 制度,实行 “定期走访 + 问题台账 + 限时办结” 机制;搭建产业沙龙、企业家座谈会等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资源对接与合作;根据企业反馈动态优化服务清单,形成 “引进 – 服务 – 成长 – 再引荐” 的良性循环。
通过 “培训筑基、宣传拓面、招商聚能、服务留商” 四部曲的协同发力,开发区能够加速实现从 “政策洼地” 到 “生态高地” 的升级,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香港招商集团 李建斌